鲍鱼养殖技术------鲍的成长
影响动物生长的因素很多,从内因说是各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性,由遗传基因所决定,而使不同的生物各自保持着一定的生长速度、个体大小与生活的年龄。当然也还存在着个体间的差异,从养殖角度上看这却是不可忽视的有利因素。而对于变温动物来说,外因中的水温以及饵料等,是影响与制约生长的重要因素。
生长通常以壳长或体重的增长为标志。因而测量每只动物的壳长或体重是否增加,增加的速度如何,便可以衡量其生长的速度。以两者相比较,测量壳长更为可靠些,因为壳长一般比较稳定,而体重却有季节性的变化。一般在生殖期后,冬季或食物不足时,体重反而有减,但也有些地区如南非的中间鲍,使用测量壳宽来表示鲍的大小。由于各种鲍各自具有一定的外形,在壳长、壳宽与体重之间都有一定的比值关系。通过对大量不同大小个体的取样测量与计算,可得到壳长与体重的标准公式。这样只要知道两者之一,便可计算另一未知数来。
如:皱纹盘鲍W=0.14L3(野中,1969)
盘 鲍W=0.1 337L3.0(阿部,1977)
=0.1 309L3.0(牟歧,1977)
=0.1 225L3.0(日和佐,1977)
大 鲍W=0.1 186L3.033(野中,1969)
西 氏 鲍W=0.0 191L3.709(野中,1969)
九 孔W=0.1 149L3.0394(曾,1977)
=1.0×10-4L2.9931(彭,1980)
=4.15×10-5L3.2210(戴,1988)
式中 W──体重(克,毫克);
L──体长 (厘米,毫米)。
(一)年龄与生长 在软体动物中,腹足类的生长一般要比头足类与双壳类慢得多,鲍也不例外。从附着在岩礁上的匍匐幼体开始,到长成中等大小的商品鲍,大多数要经过1~4年或更长的时间。在幼年期生长快些,随着年龄增加愈来愈慢。由于贝壳增长时,主要是向前方伸出,又因贝壳较薄的右边总是比厚而内卷的左边长得快,因而呈**生长。其生长的方向如图3-5所示,老龄的鲍,贝壳的长度增加甚微,有时还因为前缘受腐蚀而有所减少,但其贝壳却略有加高、加厚的趋势。
生活在周年温差变化大,或饵料供应丰歉不均的海区,在鲍壳上会出现明显的生长轮,如皱纹盘鲍、疣鲍、澳洲鲍与弗吉利亚鲍等。这生长轮颇与树德年轮相似,当生长旺盛的季节生长轮明显,距离宽;而生长缓慢的季节则相反,生长轮密,距离近。在有些海区由于褐藻与红藻在一年里的不同季节交替出现,在鲍壳上亦表现出有规则的不同颜色带。当生理改变时期,如产卵期或受到外界条件的刺激(包括长途运输等),或暂时出现**的生活条件时也会出现密的环轮。
通常,人们可以根据生长轮来研究分析它的年龄与生长情况。日本高山将鲍壳经高温处理后,会依生长年龄而断裂开,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它的生长。藤本(1967)将贝壳用电灯光透视看出年轮,因为贝壳的红褐色部分可以透光。亦有根据贝壳表面的轮纹来直接测定的。
据高山分析,盘鲍、大鲍与西氏鲍达到13厘米以上的固个体,需要6~8年。Leighton(1963)报道,美国黑鲍年平均增长约20毫米,**年较快,可达26~30毫米,长到13厘米也要6~7年,超过13厘米后生长更缓慢。Forster(1967)研究疣鲍的生长,认为壳长在5厘米以内时每年仅增加1.8~1.9厘米;达5厘米以上时每年仅增加1.5厘米;当壳长近10厘米时生长就很不明显了。该种鲍*大不超过12厘米。但是,Shepherd(1983)报道,生活在澳大利亚南部的光滑鲍,生长却很迅速。1年可达40~50毫米长。这种情况可能与当地海区长年保持在生长的合适水温,而无严寒与酷暑的影响所致。暖水性的种类,虽然说成年的个体都比较小,但早早期生长都较快。如台湾的九孔鲍,**年壳长可长到41毫米,**年58毫米,第三年70.6毫米,第四年78毫米。在人工养殖条件下,2周年可达69毫米。又如耳鲍,生长也很快,1年可达40毫米以上,这种鲍的另一特点是壳很薄而且含肉量达85﹪,1只100毫米的耳鲍,其重量可达250~280克。因而在有些地区被作为养殖的良种。
从表3-14中看出,各种鲍多以前3周年内生长略快些,每年约保持2厘米多;第四、五年生长减缓,每年只保持1.5厘米左右;以后就更慢了。
表3-14 鲍的主要经济种类年龄与生长关系
单位:cm
种类 | 年龄 | 作者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黄鲍 黑鲍 绿鲍 红鲍 堪擦加鲍 盘鲍 大鲍 西氏鲍 杂色鲍 九孔鲍 橘红鲍 虹鲍 中间鲍 | 3.0 3.1 2.0 2.1 2.3 2.5 2.5 4.1 2.0 2.7 | 5.0 5.6 5.0 4.1 3.5 4.4 4.9 5.3 4.8 5.8 4.8 4.7 | 8.3 8.0 8.1 5.5 6.0 6.8 8.0 7.4 6.3 7.0 7.5 6.4 | 10.7 10.0 10.4 7.5 6.8 8.8 10.3 9.9 6.8 7.8 9.4 7.5 | 12.4 11.8 12.1 9.6 8.2 10.7 12.6 12.1 7.2 8.5 12.5 10.8 8.4 | 13.6 13.5 13.4 11.1 9.0 12.0 14.3 13.4 11.8 9.2 | 14.5 15.0 14.3 13.7 9.8 12.9 14.5 13.9 12.5 9.9 | 15.1 16.0 15.0 14.0 10.5 14.0 14.1 13.1 10.7 | 15.5 16.8 15.5 15.2 11.0 14.4 15.5 14.4 13.5 11.4 | 15.8 17.5 15.9 15.9 11.5 13.8 12.0 | Burge等,1975 Leighton与Booloo-tian,1963 Burge等,1975 Curtner,1917;via Bonnot,1930 Quayle,1971 高山,1940 高山,1940 高山,1940 杨等,1985 彭,1980 Tasmanian Fish Div,1967 Poore,1972 Newman,1968 |
(二)水温与生长对于变温动物来说,能够影响其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所有外界环境因素中,似乎没有比水温这一因素更重要的了。在生活的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上升,其新陈代谢的活动亦随之加速。明显变现出动物较活跃,摄食量增加,生长迅速。其*高的生理活动速度往往是靠近适温的高限。当超过此范围时,便很快呈现下降的趋势。总的来说,温度对摄食与生长的关系是保持一致的。在适温范围内,鲍的摄食量增加、生长加快。因此,温度对鲍的生长起决定作用。下面从水温角度来探讨某些鲍的生长。
图3-6 在不同温度下,皱纹盘鲍稚鲍壳长的增长(每隔5℃)
(高等,1990)
高等(1990)对皱纹盘鲍幼鲍(10~22毫米)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生长适温为15~22℃,在20℃时摄食率*高,生长也*快,然后向两端呈下降趋势(图3-6、3-7、3-8)。
对成年的皱纹盘鲍生长的适温,酒井(1962)试验,水温在10.9~20.3℃,随着水温上升,摄食率与增长率亦增加,其中以15~20℃生长*快。浮等(1984)报告,在8.2~22.4℃分6个梯度温度,培养壳长平均8厘米的皱纹盘鲍,用裙带菜与皱海带投喂。结果表明(表3-15),在14.3~22.4℃生长较好,尤以17.1℃与20.1℃两组生长*好。
图3-7 在不同温度下,皱纹盘鲍稚鲍壳长的增长(每隔2℃)
(高等,1990)
图3-8 在不同温度下,皱纹盘鲍稚鲍壳长与体重的相对增长量
(高等,1990)
表3-15 在不同的水温下皱纹盘鲍的生长情况
(浮等,1984)
平均水温(℃)水流量(L/h) | 22.4±0.41 442 | 20.1±0.45 372 | 17.1±0.47 274 | 14.3±0.91 180 | 11.5±0.66 165 | 8.2±0.48 192 |
1月17日 | 壳长(mm) | 79.7 | 79.5 | 76.9 | 73.5 | 78.1 | 77.5 |
体重(g) | 72.6 | 66.7 | 62.7 | 56.5 | 68.6 | 66.5 |
5月25日 | 壳长(mm) | 86.7 | 88.1 | 88.0 | 81.2 | 83.0 | 79.2 |
体重(g) | 95.3 | 105.3 | 100.7 | 78.1 | 79.2 | 72.3 |
日增加(um) 试验周期(d) | 31.3 159 | 57.9 159 | 60.6 159 | 38.2 159 | 15.5 109 | 8.7 93 |
因此,对同一种鲍来说,生活在适温季节短与水温低的海区,其生长到商品规格需要的时间也长。从表3-15中可以看出,在日本北海道海区皱纹盘鲍的生长,比其南方宫城县的要慢得多;而同样,宫城县的又较更南方的茨城县慢。酒井曾将北部岩手县与宫城县海区产的皱纹盘鲍,移养在原来没有该种鲍分布的南部千叶县与神奈川县海区。结果在南方海区比原产地生长要快得多,其壳长平均增长率增加1.1倍;而在北方产区*大的个体通常不超过14厘米,可是移至南方后曾发现达20厘米的个体。同样,盘鲍分布于日本的熊本、长崎以北至茨城、福井一段海区,而皱纹盘鲍在我国仅分布于青岛以北的沿海,作者等自1986年与1990年分别将之引入福州海区后,两者已在该海区进行全人工养殖,由于水温条件更合适,其养殖周期较之原产地缩短了许多。说明在某种动物自然分布不到的海区,未必不适合于该种动物的生活、生长,甚至繁殖。有时由于水温合适,饵料充足等条件,它们生活于新的环境比原来的产区还要好,生长更快(3-16)。
表3-16 在我国进行养殖的3种鲍成体期的生活、生长温度(℃)
种类 | 生活水温 | 生长快的水温 | 注 |
皱纹盘鲍 盘鲍 九孔鲍 | 2~28 4~29 9~32 | 14~22 16~24 23~28 | 引进后已在福建进行养殖 稚鲍耐受低温为12℃ |
(三)光照与生长有关光照对鲍生长影响的材料不多。聂(1989)根据鲍喜欢在夜间摄食的自然习性,并在试验室里观察到,在夜间突然亮灯时,会使正在摄食的鲍爬向阴暗处,逐设计了每日的不同光照周期对鲍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周期越短,幼鲍的生长越快。其中24小时全部黑暗组的壳长与体重的增加分别为自然光照(从15.5小时减少至12小时)组的154﹪与159﹪(表3-17)。
表3-17 不同光照周期对皱纹盘鲍幼鲍生长的影响
(聂,1989) 单位:mm/g
时间 | 1984.8.23 | 1984.9.24 | 1984.10.25 | 总增长 |
光照时间(h) | 壳长 | 体重 | 壳长 | 体重 | 壳长 | 体重 | 壳长 | 体重 |
自然光照(15.5~12) 8 4 全部黑暗 | 19.95 19.75 19.70 19.65 | 0.95 0.87 0.89 0.83 | 22.10 22.95 22.80 22.95 | 1.32 1.46 1.39 1.39 | 24.10 25.05 25.35 26.05 | 1.71 1.80 1.88 2.04 | 4.15 5.30 5.65 6.40 | 0.76 0.93 0.99 1.21 |
注:试验水温从27.5℃自然下降至15.5℃。表中各项数据均为双分的平均值,自然光光照强度相同。
另外,美国学者Ebert与Houk(1984)亦试验了光照周期对红鲍生长的影响,由于他们的试验持续了1周年,因而取得了更显著的结果。他们用自然光照周期与24小时黑暗两种对照;用过滤海水(经沙滤与低剂量紫外线照射)与未经任何处理的自然海水进行比较,都投喂巨藻为饵(表3-18)。
表3-18 不同光照周期与不同处理海水对红鲍生长的影响
(Ebert & Houk,1984) 单位:mm
组别 | 开始壳长1979.11.14 | 结束壳长 1980.11.14 | 壳长增长 | 平均摄食量(﹪) | 饵料效率(﹪) |
自然光照周期,过滤海水 | 42.6 | 47.9 | 5.3 | 4.2 | 3.2 |
24小时黑暗,过滤海水 | 41.2 | 60.2 | 19.0 | 5.6 | 5.4 |
24小时黑暗,未过滤海水 | 38.3 | 63.5 | 25.2 | 6.7 | 6.2 |
该试验表明,24小时黑暗条件下,比自然光照周期不仅壳长增长了3.58倍,而且其摄食率与饵料效率也都有明显的提高。此外,同样在黑暗条件下,未经处理的自然海水又比过滤与紫外线照射水增长的更快,其壳长的增长为自然光照周期的4.75倍。
从上述两个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光照周期对鲍的生长影响很大,应用此原理在人工控制下,可以促进鲍的生长而缩短养殖周期,并提高饵料效率。
除温度与光照外,饵料是动物生长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作用甚为重要。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前面饵料部分已详细讨论过。
《鲍、鲍鱼苗养殖实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