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养殖技术------鲍的栖息环境与活动习性
(一)栖息环境 鲍栖息的自然海区条件为海水盐度高、透明度大、水流畅通与海藻纵生的岩礁地带。特别是水深、崖徒的海岛岩岸,以及在远离河口、内湾与受淡水影响少的大陆沿海岩礁海岸地区。
1.水温 影响与限制种的地理分布的重要因子。依据鲍生活的水温条件,大体上可分为冷水性、温水性和暖水性3个类型。如堪察加鲍仅分布于堪察加至不列颠哥伦比亚沿海,还有红鲍,属冷水性种;盘鲍、大鲍、绿鲍等,属于温水性;而杂色鲍、九孔鲍、耳鲍、羊鲍、海鲍等,则属于暖水性,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海洋。其中,有一些种类适应范围较广,属于中间类型,如皱纹盘鲍,在日本与我国,它仅分布于北部海区,其中活水温下限约2~3℃,而上限却可达28~29℃;又如台湾九孔的成鲍耐温在9~30℃,上限可达32℃;绿鲍的生活水温为8~28℃,上限可达30℃.另外一些种类的生活水温却比较狭窄,如红鲍生活水温为7~21℃,23℃就开始死亡;橘红鲍、光滑鲍为9~21℃.这都是由于它们长期栖息于不同水温的海域,受环境条件影响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结果。
2.盐度 鲍生活于高盐度海区,属狭盐性动物。除了温度条件限制各种鲍的地理分布之外,而在某一地理范围内,则盐度是限制鲍自然分布的又一重要因子。各种鲍较适合的生活海水盐度通常在30‰以上。据野猪(1952)试验,西氏鲍的浮游期幼虫生活的*适盐度为30.8‰~36.3‰。盘鲍的浮游期幼虫亦以30.0‰~36.0‰为好。杨与陈(1977,1984)报告九孔鲍胚胎发生的较适温度为22~28℃;适盐范围是27.0‰~37。0‰,*适范围是32.0‰~34.0‰;在成鲍期,当盐度下降至25.0‰,60天后方出现死亡;盐度在22‰时33小时全数死亡;当急速下降至20.0‰它很快就全部死亡。Nakanishi(1976)试验皱纹盘鲍在26.0‰,部分鲍的心率有些下降,但3小时后又恢复正常。从以上看来26.0‰是接近鲍生活的临界。在自然海区,高盐度不会对鲍的生活产生限制,而低盐度则有致命的威胁。而且鲍对一定范围的不适低盐有迟缓反应的特点,在此过程内往往看不出明显征象,因此养殖者必须给予充分重视。
我国所产的两种经济种类所分布的主要海区的盐度与水温见表2-3所示。
表 2-3 我国部分产鲍海区的盐度、温度与平均值
(1971-1982)
种类 | 地点 | 盐度月平均(‰) | 水温月平均(℃) |
*高(月) | *低(月) | 年平均 | *高(月) | *低(月) | 年平均 |
皱纹盘鲍 | 辽宁长海县(小长山) 大连(老虎滩) 青岛(小麦岛) | 31.77(3) 31.86(3) 3.174(1) | 2.942(6) 3.007(8) 3.053(9) | 3.071 3.132 3.115 | 22.6(8) 21.0(8) 24.5(8) | 0.0(2) 1.5(2) 2.8(2) | 11.5 11.0 13.6 |
杂色鲍 | 福建东山县 广东海丰县(遮浪) | 32.96(7) 33.51(4) | 3.108(1) 3.204(7) | 3.204 3.261 | 26.7(9) 27.9(9) | 13.9(2) 15.4(2) | 21.0 22.3 |
九孔鲍 | 台湾花莲县 | 34.50(2) | 3.360(8) | | 27.8(8) | 22.7(2) | |
鲍类动物营附着生活,除温度与盐度条件外,还必须有许多岩礁或大块乱石等为其附着基质,平时以宽大平跖而有力的足吸附其上。为躲避敌害袭击,特别喜欢阴暗的部分,如岩礁的下部、洞穴与缝隙中。通常在潮流畅通、海藻繁茂、洞穴缝隙多的环境,特别有利于鲍的生活。据杨等(1985)对杂色鲍的调查认为:岩礁洞隙过大,所栖息鲍的数量较小;相反,洞隙的大小近似于鲍体的大小,往往是鲍栖息密度*大的地方。他们又指出:如果将栖息密度大的洞隙中鲍捕去,几天后就会有其他的鲍补充进去;相反地,在栖息密度小的洞隙中,捕出鲍后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有新的鲍移入。
其他种类的鲍也有类似的情况,如井上(1972)报道大鲍、盘鲍的分布与海底的复杂形状以及底表的凹凸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地形越不平坦处生活的鲍也越多。
鲍的这种习性也可以从室内池养中观察到,当投鲍入池后,如果在池底设有隐蔽物(尤以深色为好)时,它们便很快地爬到这些物体下面或巢穴中;若缺乏这样的条件时,它们便爬伏在池子的角落里,从不暴露在关照较强与开敝处。这是该类型动物躲避敌害、谋求生存的本能反应。
(二)活动习性 鲍属于“夜行”性动物,通常是白天匍匐于前述的栖息环境,不食不动,其全身的所有软体部都靠背壳保护着。到夜间,它们却十分活跃,四处爬行以搜索食物。
鲍的这种习性在室内蓄养时很容易看到。活动时间一般在日落后2~3小时与日出前2~3小时内。但有时也有例外的情况,如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或是遇到比较有诱惑力的食物出现时,也会在白天进行摄食活动。
鲍还随着水温的季节变化、年龄大小等因素而有一定的上下活动。从山东省长岛县隍城岛的调查中,表明皱纹盘鲍随着水温变化而有上下移动。一般在春季(4月)开始随着水温上升而向浅水处移动,并加强摄食活动,6~7月爬至潮间带以下,此时正是繁殖期,有聚集与岩礁表面的现象。这一习性对于两性亲鲍相互诱导,集中排精、产卵以提高卵的受精率,确是一种很好的适应。到了初冬季节,随着水温下降至生长适温以下,鲍减少摄食,向深水处移动,抵达岩礁*深处,靠近泥滩的边缘,在哪儿很少活动,以度过严寒的冬季与早春。
此外,年龄大小对于冬季栖居的水层也有影响。据斋藤(1966)对北海道自然海区的皱纹盘鲍垂直分布调查表明,在水深6~7米以下直至17米处,基本上是5龄以上的个体,其中6米以下水深的个体数占全部调查捕获量的93%.从这一现象表明,在冬季年龄越大下潜越深(表2-4)。
表 2-4 皱纹盘鲍的年龄与分布��深的关系
(斋藤,1966)
年龄 | 3~4m 个数 | 6~7m 个数 | 9~10m 个数 | 14~15m个数 | 16~17m个数 | 各年龄组 合计 |
2 3 4 5 6 7 8 9 10 11 | 1 2 1 1 | 1 5 5 3 2 1 | 2 8 6 2 1 | 1 1 5 6 6 | 2 4 2 1 3 2 1 1 | 1 2 3 13 17 15 13 10 1 1 |
各深度合计 | 5 | 17 | 19 | 19 | 16 | 76 |
从捕获鲍的水深来看,越是长成大个体的,向深处移动的记录就越多,可是在禁渔区水深在1~2米的渔场内,大个体的鲍在任何季节都可以捕到。另外,在水浅的场所渔获率高,而在水深处捕获后残留的个体较多,所以高龄的鲍也多。于是造成了大个体鲍所占渔获物的比例,从表面上看似乎越在深水区越多。这说明大个体鲍有向深水区移动的倾向,但深水区并不是大个体鲍栖息的局限条件。
对于鲍的水平移动,有不少人做了研究,如斋藤(1965)通过标志放流观察北海道奥尻的皱纹盘鲍,10个月才移动100~150米的距离。Forster(1967)在英吉利海峡试验疣鲍,除在放流后的头几天略有几米的移动外,大部分时间栖息与石缝中,在12个月后重捕时,多数是在距放流中心5米内捕到。Newmen(1966)对南非的中间鲍作了标志放流,在放流的45只中,1个月的时间里仅有5只爬行200米远,有23只平均1年爬行914米。
一般来说,水平的移动是以寻找食物或 觅藏身洞穴为目的的行为。在海流畅通、海藻繁茂、礁石缝隙较多的海区,鲍较少移动。杨等(1985)通过对壳长2.5~3.0厘米杂色鲍幼鲍的标志放流观察结果(表2-5),放流后1~2年内大多数在距放流点10~30米范围内,少数达30~50米;第三年大多数在30~50米以内,个别移动距离达80米。Shepherd(1973)在3个不同海底岩礁条件的海区,对光滑鲍活动的长期观察了解到:在岩礁缝隙多的海区,鲍活动较少;在没有缝隙的海区就活动频繁;在可利用缝隙有限的海区则随着缝隙数量的减少而活动增加。
表 2-5 杂色鲍标志移动的距离百分比(%)
(杨等,1985)
放流时间(年) | 移动距离(m) | 重捕数(个) |
0~10 | 10~30 | 30~50 | 750 |
1 2 3 | 38.9 37.5 12.5 | 52.8 45.5 25.0 | 8.3 17.0 50.0 | 0 0 12.5 | 36 24 8 |
金田与宇野在室内水池中观察壳长11.6厘米的皱纹盘鲍,在一夜之间可爬行85.2米,而同样大小的大鲍却只爬行35.4米。鲍的活动能力不仅因种而有差别,即使在同种个体之间亦有所不同。一般说个体越小,活动力越强,而老龄鲍显得相当迟钝。有的人还提出,它们有归巢的习性,即夜间出外寻食后,白天又爬伏在原来的巢穴中。
总而言之,鲍是定居性较强的动物,它生活于岩礁的缝隙或巢穴内,在年温差变化大的海区,除了随季节有上下移动外,通常仅是晚间索食爬行。而这些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食物的供应,当有足够的着生海藻或漂流海藻是,它们可以不再移动。因此,只要环境条件合适,便不会作长距离迁移,尤其周围的软泥将会使他成为无法超越的障碍。因此,根据这一特点,鲍可作为人工放流增殖的良好对象。
《鲍、鲍鱼苗养殖实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