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城市節能環保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聊城市節能環保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節能環保產業涉及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等,知識密集度高、資源環境友好、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是國家加快培育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我市開展節能減排工作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是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支撐,是我市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方面,是實現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聊城的客觀要求。根據《山東省節能環保產業規劃(2016-2020年)》、《聊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等要求,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
(一)發展回顧
“十二五”以來,我市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國發〔2012〕19號)、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實施意見》,結合我市實際,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快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確發展思路,確定發展目標,健全工作機制,加大扶持力度,為全市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各縣(市、區)也先后制定了落實方案,全力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產業規模逐步發展。2015年,全市產值500萬元以上的節能環保產業企業達到88家,實現總產值548.6億元,整體發展勢頭良好。
二是產業集聚區初步形成。全市建成省級節能環保產業示范基地2個(高唐縣、臨清經濟開發區)、示范縣1個(臨清市)、示范企業12家(中通客車、時風集團、泉林紙業等),初步形成了南始陽谷,北至高唐縣、臨清市,中部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東昌府區鳳凰工業園、茌平信發工業園連成串的“7”字型節能環保產業帶,這一產業帶囊括了全市90%以上的節能環保企業,屬于省節能環保產業集聚區之一。
三是節能環保產業和循環經濟發展有機結合。我市相繼成功申請創建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示范城市和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雙城同建”為節能環保企業和循環經濟企業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實現了節能環保產業和循環經濟的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四是部分領域競爭優勢突出、龍頭帶動作用明顯。時風集團、泉林集團等企業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拉長產業鏈條的成功案例,帶動了一大批企業的迅速發展,使相關產品型號更加齊全,產業技術更加先進,在農作物秸稈制漿等行業中競爭優勢突出;研發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產品),其中“秸稈清潔制漿及其廢液肥料資源化利用技術”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五是節能環保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2015年,全市共有通3過國家發改委備案的節能服務公司13家,合同能源管理成為節能服務業的重要模式,“十二五”期間,共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88個,實現節能量29萬噸標準煤,銷售收入達5億多元,利稅6000多萬元。
(二)存在問題
我市節能環保產業雖已具備了一定發展基礎和產業規模,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是總量不大,與全省其他地市相比,我市節能環保總量明顯偏低;小規模節能環保企業偏多,市場競爭力弱。
二是**能力不強。以企業為主體的節能環保技術**體系不完善,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技術開發投入不足。普遍缺乏對產業發展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關鍵和共性技術,自主**能力較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相對較少,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低,對產業鏈拉動效果不明顯。
三是產業層次不高。產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節能環保裝備制造產業和節能環保服務業發展不足,目前節能環保產業止步于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改造和設備引進,存在短板。
四是服務體系不健全。節能環保產業公共服務平臺亟需建立和完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模式)、節能環保設備租賃、互聯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等市場化推廣模式需進一步推進。
五是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不夠。企業多著力于培養技術工人,對能夠進行**和研發的**技術人員的培養和引進力度4不夠,**技術人員缺少,缺少必要的核心技術。六是政策機制不夠完善。投融資渠道不夠暢通,資金短缺成為企業發展的瓶頸。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的問題,金融機構支持力度小,綠色金融體系不夠完善;統計、標準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影響對產業發展形勢的科學研判。
(三)面臨形勢
當前,綠色發展大趨勢為節能環保產業帶來新機遇。隨著環境問題加劇、資源能源約束趨緊和氣候變化形勢嚴峻,節能環保產業成為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我市傳統產業比重仍較高,對于能源資源的依賴性仍較強,但我市較大的節能環保市場需求、扎實的制造基礎、對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視程度,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創造了優良條件。我市應狠抓機遇,加快推動節能環保市場化模式的應用,擴大節能環保產業規模,提升節能環保產業層次和**能力,從“制造”向“智造”轉型,為加速建設“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業新聊城”提供物質保障和技術支撐。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會精神,以**、協調、綠色、開發、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抓住培育骨干企業、高成長性中小企業、重點產業基地(園區)三個重點,以重點5工程為帶動,突出自主**,完善政策措施,優化發展環境,培育規范市場,將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為美麗聊城的綠色產業、美好生活的民生產業和實現轉型升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消費和投資需求,促進節能環保產業鏈的形成和完善。針對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和瓶頸制約,有效發揮政府規劃引導、政策激勵和推動作用,集聚節能環保產業的國內外人才、資本、**等要素資源,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2、堅持****和特色發展。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資用相結合的技術**體系,形成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具有影響力的品牌產品。發展具有我市特色的節能環保產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爭取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3、堅持分類指導和集聚發展。實行分類指導、分層推進,發揮園區和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引導關聯企業向重點區域集中,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資源集聚,推動節能環保產業集群化、規模化發展。
4、堅持問題導向和應用拉升。著力查找節能環保產業方面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切實加以解決。切實圍繞社會各領域的節能環保需求,拉升相關節能環保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