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类】:肌肉白浊病
【病因】:温差变化大、水温过高、盐度不稳定(过高或过低)、水环境突变、溶解氧过低、虾受惊等
【症状】:病虾腹部肌肉变白不透明,甚至呈白浊状。虾体全身痉挛,两眼并拢,尾部向腹部弯曲,严重者尾部弯到头胸部之下,不能自行伸展恢复。
【诊断】:发现肌肉白浊,虾体痉挛,且环境因素不稳定,可初步判断为该病。注意病原因素也可引起肌肉白浊的现象,要注意区别。
【防治方法】:
①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
②高温季节保持高水位,避免理化因子急剧变化和人为频繁惊扰虾池。
③发现该病适当充水增氧,并对盐度、水温等环境因子进行适当调节,可控制该病。
【病类】:痉挛病
【病因】:钙、磷、镁等微量元素或B族维生素等缺乏,透明度过高,水中的钙磷比例失调等。
【症状】:病虾躯干部弯曲,腹部向背部弓起、僵硬,无弹跳力。缺乏弹跳力的虾极易死亡。
【流行及危害】:该病一般不会造成较大危害,死亡率5% ~10%。
【诊断】:根据躯干部弯曲、僵硬、无弹跳力等症状,并结合饲料的组成、水质的透明度进行判断。
【防治方法】:
①高温季节加大换水量,提高水位,调整好水中藻类。将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
②饲料内补充添加钙、磷、镁及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等。
【病类】:黑斑病(又称甲壳溃疡病)
【病因】:由于虾池水质变坏,池底形成严重还原层,一些分解甲壳质和腐屑的**、假单孢杆菌和极毛杆菌大量繁殖,产生危害所致。
【症状】:发病初期,病灶处有较小的黑斑,逐渐溃烂。进而被**腐蚀,甲壳进一步溃烂而变成黑色。病虾通常在鳃部和腹部(包括步足和游泳足)均带有黑斑,虾体行动减弱或卧于池边,处于濒死状态。
【流行及危害】:该病较为常见,但不会造成较大的危害。
【诊断】:可根据水质状况和黑鳃等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防治方法】:
①保持养虾池良好水质,常泼洒水质改良剂或生石灰。
②细心操作,合理投饵,防止甲壳损伤。
③适当降低放养密度。
④养成池用茶子饼20~25毫克/升刺激脱壳。
⑤0.5‰~1‰土霉素或0.5‰氟哌酸配制药饵,连服3~5天。
⑥发病后,可用含氯制剂(二氧化氯)0.2毫克/升全池泼洒。
【病类】:浮头
【病因】:当水中溶解氧降低到虾的窒息点(1.12毫克/升)以下,是导致该病发生的原因。
【症状】:虾池缺氧时,虾飘于水面并集中在塘埂四周;小虾及抱卵虾先浮出水,此后成虾出现浮头。
【流行及危害】:该病常发生于7~10月。虾池养殖密度过高、水质**、透明度低及雷雨天气时,该病极易发生。一般浮头发生的时间是凌晨2:00~5:00,水中溶解氧在2.5毫克/升就会浮头死亡。一旦浮头发生,若不及时解救,就可能造成虾大批死亡,甚至会全池覆灭。
【诊断】:根据虾的状况和水中溶解氧的测定可判断。注意虾浮头通常发生在凌晨,7~10月每隔1~2小时应巡塘一次。如发现浮头,施放化学增氧剂后,要观察虾的反应,根据虾活动情况决定是否施放**次甚至第三次,直至天亮浮头消除为止。
【防治方法】:
①降低虾放养密度,在池塘混养时,应减少搭养鱼的放养量。
②保持水质清新,使水的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
③加强巡塘,尤其是夜间和雷雨闷热天气。
④发现浮头应及时加注新水或采取相应的增氧措施。
【病类】:软壳病(又称钙缺乏病)
【病因】:
①钙磷不足或者钙磷比例不当。
②日粮中维生素D不足。
③养殖对象长期在阴暗处而日照不够。
④池水中含有机磷杀虫药,从而抑制甲壳中几丁质的合成(如浓度达14.5微克/升��可导致47%~60%的对虾发生软壳病)。
【症状】:病虾甲壳软化,食欲下降,活动差或无力,生长缓慢。
【流行及危害】:该病发生在对虾的生长期,患病严重的虾会大量死亡。
【诊断】:根据虾甲壳软化的症状可进行判断。
【防治方法】:
①更换饲料,增加动物性饲料比例,特别是要补给活的或新鲜的动物饲料(鱼、肉等)。
②尽可能做到饲料多样化,切忌单一。以全价营养为标准。
③光照与遮阴要适当安排,切不可全照全遮。
④发生该病,可补充适当的钙和磷。
【病类】:维生素C缺乏症(又称黑死病)
【病因】:
①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C,或在加工中维生素C受到破坏。
②缺少青绿饲料。
③虾池中长期缺少大型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供虾采食。
④使用配合饲料时的气温和水温过高,致使食物中的维生素C遭到破坏。
【症状】:病虾腹部肌肉不透明、厌食、活动力差。剖检时体表甲壳下层有片状黑斑,特别是关节部、鳃和肠壁。
【流行及危害】:该病易被**继发感染而发生**性败血症。
【诊断】:病虾一般会发生黑斑,且黑斑部甲壳表面光滑无损伤。将黑斑组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到血细胞炎性变化。
【防治方法】:
①保证配合饲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并在加工、存放过程中注意避光、阴凉,且存放时间不宜过长。
②在池水中适度地养殖一些大型藻类植物,以适当补充维生素C的不足。
③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微胶囊或维生素C磷酸酯,一般每千克饲料用1~2克(含维生素C量)。
【病类】:黄曲霉**中毒
【病因】:黄曲霉产毒菌株寄生于玉米、花生、黄豆等谷物上或其粉料、饼类上,若饲料中含有黄曲霉素,如果贮存温度、湿度和贮存时间不当,就会引起其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从而导致虾食用后中毒。
【症状】:患病虾一般体弱无力,不活泼,生长缓慢。剖检时可见肝胰脏坏死。萎缩和血细胞炎性变化。颚器官腺体内索周围上皮细胞坏死,并伴有轻度血细胞炎性变化。
【流行及危害】:该病的临床症状依食入量不同而异,如少量摄入,则虾会出现体弱无力,不活泼,生长缓慢等慢性症状;如大量摄入,则会发生大批虾急性死亡。被**污染的配合饲料含水量高于15%、存放空间相对湿度超过80%,温度24~30℃,则可造成菌大量繁殖产生大量**,虾食用后引发中毒。
【诊断】:若发现虾有该病的症状,采取所摄食的霉变饲料制成样品,在波长365纳米紫外光灯下观察,若见有闪烁的黄绿色荧光物,则可判断为该病。
【防治方法】:
①配合饲料及其原料应存放在通风、干燥处,以防霉变。
②原料药作挑选,剔除霉变的。
③配合饲料应少配少进。不宜久存,且存放时含水量应控制在15%以内。
④禁用霉变食料。
【病类】:虾气泡病
【病因】:养殖池水气泡含量过多可导致该病的发生。造成池水气泡过多的原因有:
①池水中有机物分解。
②水中溶解氧量过高。
③水中藻类过多导致光合作用,引起溶解氧过饱和。
④增氧效果过强或时间过长。
【症状】:病虾上浮,活动无力、继而胸腹部消化道内出现明显的小气泡并漂浮在水面上,*后因血液内大量气泡形成栓塞而死亡。
【流行及危害】:该病常发生于对虾生长旺季。发生该病可影响对虾的生长,并会导致其大量死亡。
【诊断】:用显微镜检查死虾,若见到鳃、内脏器官血管内含有大量气泡便可确诊为该病。
【防治方法】:
①立即将病虾移入清水池中,作缓解处理。
②平时严格控制池水过肥,限制浮游生物的过度繁殖。
③增氧时应避免过快与过多,并随时注意池水的溶解氧量,避免出现过饱和的现象。
④池水保持淡绿色,并使pH在8.3以下,透明度大于35厘米。
【病类】:亚硝酸盐中毒症
【病因】:主要是养殖池中亚硝酸盐含量过高所致。
【症状】:患病的虾主要表现为不摄食,空胃,游动缓慢,弹跳无力,似缺氧状态或聚集在池中央缓慢游动。病虾尾部、足部和触须发红,临死时体色逐渐变成青紫色,继而呈灰白色。一般刚脱壳的软壳虾较易中毒,脱壳高峰期常出现急性死亡现象。
【流行及危害】【诊断】:主要发生在水质混浊、透明度小、池底污染严重的池塘,特别是高密度养殖的高位池及精养池。大棚培育虾苗时,由于放养密度高,虾的排泄物、残饵量增加,常造成池水水质指标严重超标,特别是天气转暖时更易发生亚硝酸盐中毒
【防治方法】:保持适宜的放养密度,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如沸石粉,有益微生物制剂如活力菌、亚硝酸盐降解剂等改良池水,降低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
**:
①全池泼洒亚硝酸盐降解剂(如硝化**,反硝化**等),其用量为每亩每米水深1~2千克,3天后亚硝酸盐可绝大部分被降解。
②全池泼洒水质改良剂如沸石粉等,其用量为每亩每米水深30~50千克,可有效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同时全池泼洒增氧剂,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可降低水中有毒因子的毒性。
【病类】:应激性反应
【病因】:主要是由于养殖水体中各种理化因子突变,南美白对虾抗应激能力差,引起继发性**、病毒感染所致。
【症状】:当水体中环境因子突变时,南美白对虾会出现大量死亡,但基本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仅仅表现为触须及尾扇的尖部变红,或有部分虾伴随鳃变黄、发黑等现象。
【流行及危害】【诊断】:主要流行于高温多雨的夏、秋季,常发生在气温突变、暴雨或大量排换水之后,虾的规格在8~10厘米时*易发生。
【防治方法】:预防:
①养殖水体中经常使用芽孢杆菌,既能降低水中的氨氮,调解水质,又可补充虾体内的各种微量元素,提高机体的抗病力。
②南美白对虾脱壳的时候,全池泼洒高稳维生素C,其用量为每亩250克,可增强南美白对虾的抗应激能力,促进虾的生长。
③常在饲料中添加0.1%~0.2%**多糖和高稳维生素C等以提高机体的**能力和抗病能力。
④暴风雨到来之前,可全池泼洒溴氯海因每亩每米水深200~250克。
**:**天上午全池泼洒亚硝酸降解剂每亩每米水深1~2千克,下午全池泼双季铵碘每米水深100毫克和泼洒型维生素C每亩250克,连泼2天,1天1次;第四天再全池泼洒二溴海因每亩每米水深200克。同时每千克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E 2克加复方恩诺沙星1~2克,连投5~7天。
【病类】:畸形病(富营养病)
【病因】:水中重金属离子含量高,水质污染严重,水质富营养化。
【症状】:虾体弯曲、畸形。
【防治方法】:
①用EDTA-Na盐5~10毫克/升处理水。
②适时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