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变成煤炭与石油 果真能“72变”

分享到:
点击量: 313064 来源: 慧聪网
 

海量的垃圾,一下子变成了“煤炭”与“石油”,怎不令人欢欣鼓舞?
垃圾围城,污染环境,占用土地;能源短缺,油价飞涨,拉闸限电。

 

    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大难题,仿佛只需要用一种**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迎刃而解———物质守恒、能量转化,垃圾是未复原的物质资源,是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总断点。在这浅显易懂的理论支持下,各种垃圾资源化处理新技术“你方唱罢我登场”。

    日前,上海一家民营企业宣称:该公司通过裂解转化技术,可以将生活垃圾变成焦炭、焦油及液化气,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与能源再生化。

    眼下,类似的研究越来越多。专家表示,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垃圾处置与利用,在上海这已不是个案,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科研院所,甚至个人,都在各显神通。

    “72变”的动力

    垃圾“72变”,直接原因是环境所迫。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急剧膨胀,我国已步入城市垃圾高产国的行列。2000年我国城市垃圾产量为1.4亿吨。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2亿吨。大量填埋垃圾不仅占用了土地,还会产生渗滤液和有害气体,对土壤、地下水和空气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上海同样面临难题。2005年,浦东新区生活垃圾日产量已达3450吨。该区现有2座垃圾处理设施———御桥焚烧厂和美商综合处理厂,设计总处理能力约为2000吨,仅有的黎明填埋场也超限运行。按照传统的垃圾处理模式,到明年底,浦东新区垃圾处理能力将捉襟见肘。

    伴随人类繁衍而产生的垃圾,资源化处置方式受到****的关注,更深层次的动力是能源危机。如今,****能源占据了世界能源总消费量的98%以上。按消耗量的增加率推算,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80%将于2015年至2035年耗尽,天然气只可维持使用40年至80年,煤炭还能支持200年至300年。接下来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寻找新的替代能源。科学研究发现,垃圾等生物质可以发电、堆肥、甚至炼油,是一大富矿。垃圾中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若燃烧得当,l吨垃圾可获得约300千瓦至400千瓦的电。据此,若将我国1.4亿吨垃圾的三分之一有效地用于发电,每年就可以节约2333.3万吨煤。利用垃圾填埋产生的沼气,同样可以发电,每吨填埋垃圾可产生沼气145立方米,集中收集后每立方米可发电160千瓦。我国垃圾中有机质含量高,10吨垃圾可以产生1吨高效有机肥。据此,处置十分之一的城市生活垃圾,将年产高效有机肥140万吨。此外,将垃圾经过加热裂解、生物汽化后,能合成汽油、柴油、二甲醚等各类液体油燃料。

“72变”的关卡

    用垃圾发电、堆肥,在我国已不稀奇,甚至用垃圾炼油也已在实验室研究中取得成功。海量的垃圾,一下子变成了“煤炭”与“石油”,怎不令人欢欣鼓舞?然而,美好的愿景与现实总有一段距离。

    垃圾“72变”,首先要过效益关。垃圾处置产业具有投资大、建设工期长、回报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它的效益存在不确定性。以垃圾发电为例,我国在上海、浙江、山东、河南、安徽等地相继投资建成多家垃圾焚烧发电厂,但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据介绍,垃圾发电企业的盈利模式很简单,一是发电收入;二是垃圾处置费用。垃圾发电大部分设备依靠进口,国内垃圾没有分类收集,垃圾处理技术难度大,导致垃圾发电的成本居高不下。在上海,焚烧垃圾发电厂每千瓦时上网电价为0.5元,每吨垃圾处理费200元左右,尚且处于微利状态,而其他省市虽然电价与上海相近,但处理费只有几十元到100元不等,亏损也就不稀奇了。

    垃圾“72变”,还要过政策关。垃圾处置服务不具有特定的购买者,又是社会所必需的服务,因此具有公共属性,从收集、储运,到末端处置,一般也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任何一种垃圾处理技术的产业化,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生产的原材料需要环卫部门稳定供给;盈利依靠政府买单或补贴;市场竞争需要政府的准入和规范。在我国不少地方,虽然提倡垃圾资源化利用,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政策保障,仅有的一些补贴和优惠政策往往也难以落实,导致我国的垃圾资源化利用难以形成产业。

    垃圾“72变”,还要过技术关。我国垃圾处置产业发展缓慢,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迫于环境的压力,往往倾向于**引进国外厂家的技术和设备。但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含水率高、热值低,洋技术和土垃圾的碰撞,常常使得洋技术出现“水土不服”。以焚烧技术为例,目前垃圾焚烧主要有炉排炉、循环流化和回转炉三种技术,国内目前已投入运行或在建的垃圾发电厂,大多采用国外引进的炉排炉技术,往往燃烧温度达不到环保标准。据悉,清华大学等都在不断研究和验证更适合中国垃圾的处理技术。

前景谨慎乐观

    垃圾资源化利用,已是大势所趋。

    美国世界观察所曾在一项调查报告中指出:“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称得上是21世纪人类*主要的效率命,这种**在由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变得更有魅力,因为这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寻找持续发展道路所必须采取的步骤。”发达国家纷纷将其作为国家战略行动。美国计划到2020年使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基产品较2000年增加20倍,达到能源总消费量的25%。英荷**壳牌石油公司估计,21世纪前50年,生物质将提供世界化学品和燃料的30%,世界市场份额达到1500亿美元。

    但面对这场效率**,我们似乎应警惕一种现象———唯资源论。垃圾资源化利用,生产过程中往往伴有污水、废气等副产品,如果忽视了环境治理的投入,付出的就是环境代价。电子垃圾,可以说是“城市矿山”,如果合理处置,可回收大量的贵重金属、塑料、玻璃以及一些能再利用的零部件。然而,我国部分省市,以手工作坊拆解电子垃圾,给当地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随意焚烧电子垃圾,处处可见黑烟滚滚;大量拆解后的余料、甚至提取残余金属后的强酸,被随意倾倒,不仅污染了土壤,染黑了河道,甚至浅层地下水也不能饮用。

    专家指出,垃圾“72变”,应以先进技术和环境保护作为竞争的主要切入点。垃圾发电既难以盈利,又存在污染大气环境的危险,然而它在发达国家已成为朝阳产业———新加坡垃圾焚烧发电率达100%,日本达到80%,西欧超过50%。发达国家普遍认为,垃圾处理和垃圾焚烧发电,所追求的是环境和社会效益,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日本的垃圾发电项目通常是由地方政府出资兴建,并委托民间企业运行,在运行过程中政府会根据垃圾处置量给予高额处置费和补贴费。欧美国家也大致如此。这就导致垃圾发电项目以环保效益为上,在项目的投资上政府舍得投资,而运行企业则在技术上力求精益求精,在运行中以环境**为先。

*新资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