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变轻才能河水变清

分享到:
点击量: 288004 来源: 中国环保设备网
     太湖蓝藻事件的暴发,催生了中国乡镇企业发祥地——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一个新的发展理念:污染产业变“轻”河水才能变清。这个区决定在3年中将100家污染企业及157个印染、电镀违法作业点连根拔除,同时开展全年新增服务业投入100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00个的“双百”竞赛,大力发展四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污染产业变“轻”河水才能变清,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反映了惠山区对高能耗、高污染带来经济发展高速度的思考和对先污染后治理而付出的高代价的切肤体会。它昭示人们,要使蓝藻事件不再重演,要让人民群众喝上清澈甘甜的河水,就必须“轻”印染、冶金、纺织、化工等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产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选优、调优、上优、做优能耗低、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兴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笔者认为,无锡市惠山区这个新的发展理念的提出及其行为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也顺应了当地群众对青山绿水的眷恋与期盼。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官员,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地方财力,为了尽快凸现自己的政绩,他们往往嘴上讲“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宁可牺牲经济利益,也不引进高污染企业”,可是在实际行动上,仍然是重污染产业、轻河水水质。对发达地区因产业升级、转移而淘汰出局的造纸、化工、漂染等资源消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反而当成招商引资项目,以优惠政策引进过来。

  以江西省吉安市为例,这个市共有41家造纸企业,其中约有2/3来自浙江和福建。来自浙江衢州的江西省德兴市中科精细化工��限公司负责人曾向《半月谈》记者透露,仅他认识的浙江衢州化工界的朋友,近来就有10多人在江西上饶、九江等地兴办了10家中小化工企业。这些污染企业大都采用“隐身法”,要么躲在县乡工业园区的角落里,要么分散隐藏在偏僻的乡村中,排污口设置在沟河巷汊边,往往没有任何治污设施就直接排放污染物,造成水源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饮用水**。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群众而言,要脱贫,但也要健康。贫困涉及温饱,事实上随着国家对民生问题的日益重视,绝大多数群众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而污染关乎群众特别是农民的因病致贫、生死存亡。因此,在污染企业和良好的环境之间,他们当然会选择甜甜的家乡水,而绝不要会让河水变脏变臭、空气质量变差、给地方带来GDP增长的高能耗、高污染项目。

  民意不可违、民生大于天。要让产业变“轻”、河水变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政府官员必须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生态文明观和“万事民为先”的民生观。在招商引资中,绝不能饥不择食,盲目引进发达地区淘汰的污染产业,宁可发展慢些,也要环境好些、优些、净些。同时,上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的督察考核力度,在考核时变明察为暗访,变听汇报为深入实地,多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让“产业变‘轻’、河水变清”成为现实,成为一种常态。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综合效益

  新型工业化是一种永续发展的模式,不能只顾当前,不计长远;只求速度,不讲质量;只要经济效益,不论社会和资源效益。必须处理好产业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继续守住“四条底线”。特别要树立“环境有价,资源有价,生态功能有价”的观念,大力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下决心关停淘汰“小火电”、“小造纸”、“小水泥”、“小煤矿”等落后产能,积极推进百家企业重点节能技改项目。通过严格项目审批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能源消耗成本约束机制,全程控制能耗的增长,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同时,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以国家和我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为重点,促进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循环利用废渣、废水、废气和余热,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浪费,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湖南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完)

来源-中国环境报
1